当前位置:首页 >> 新活动速递

苗族的服装特点

苗族服饰被历史学家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展现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色彩斑斓:苗族服饰以其丰富多

adminadmin

苗族服饰被历史学家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展现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色彩斑斓:苗族服饰以其丰富多彩的颜色著称。日常穿着的便装相对简洁,色彩较为朴素,但相较于现代服装,其色彩仍然十分绚丽。而节庆或特殊场合所穿的盛装则更加鲜艳夺目,款式复杂,装饰丰富。2.

苗族服装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百褶裙:褶皱丰富:苗族女性的百褶裙上褶皱极多,有的裙子褶数可达500多个,层数也较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手工精美: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再到绘图绣花,都是由苗族姑娘独立完成,展现出极高的手工艺水平。银饰丰富:种类繁多:苗族服饰中的银饰是一大亮点,包括银角、银扇

苗族服装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百褶裙: 苗族女性的百褶裙是其服装的一大特色,裙子上的褶多达500多个,层数也很多,有的可达三四十层。 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再到最后的绘图绣花,都是由苗族姑娘自己独立完成,展现了她们的手工艺技能。2. 银饰装饰: 银饰是苗族服装的又一亮点,苗族姑娘天生喜欢

苗族的传统服装是富有民族特色的,主要以手工刺绣、蜡染和银饰为显著特点,男性和女性的服饰在风格上有所不同。女性服饰: 上衣:多为对襟或斜襟,颜色以蓝、黑、白为主,衣料多采用自家纺织的棉布,上面绣有各种图案,如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寓意吉祥如意。 下装:穿百褶裙或长裤。 配饰:喜欢佩戴银饰

1. 苗族服饰的地区差异明显,黔西北和滇东北的苗族男子身着花纹麻布衣,肩披几何图案的羊毛毡。2. 其他地区的苗族男子通常穿着对襟或左大襟短衣,下搭长裤,头围青色长巾,冬季则加绑腿。3. 古代苗族男子习惯蓄长发,头顶挽椎髻,并插木梳或发针,身体装饰包括耳环、手镯和项圈。4. 至清代末期,部分

苗族服饰的特点介绍:1. 色彩鲜艳丰富:苗族服饰以其丰富多彩的色调和独特的民族风格著称。使用明亮的颜色和复杂的图案设计,体现了苗族文化中对色彩的热情和运用的独到。2. 户外活动适用:鉴于苗族人民主要居住在高海拔山区,他们的服装设计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衣物需耐磨损、保暖、便于户外活动,且易于清

苗族的服装特点: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苗族男装大襟短衣,襟向右开,颜色多为蓝、黑色。苗族妇女的头巾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黑布尖顶帽,帽底下有垫头,垫头上绣有精美的花纹。制作别致,深蓝色的绣着花边的尖顶头巾套在外边,帽后垂下一根红带长及腿部。苗族妇女很少戴耳环,盛装时才戴

苗族的服装特点 凯里市舟溪等地的苗族女装则更显华丽,上装内着翻领对襟中长衣,外罩大领交叉式上衣,配有银链吊绣花围腰。下装是过膝百褶裙,外套挑花长袜。丹寨县扬武等地的女装上衣多为右衽对襟,中老年与青年服饰相似,材质多样,头饰有蜡染方帕或绣花头巾。凯里市炉山和黄平等地的女装上衣是无扣大领交叉式,以布

苗族红色长裙是湘西苗族女性传统服饰的一部分。苗族服饰分为盛装和便装两种,其中盛装通常在节日、礼宾场合以及婚嫁时穿着,而便装则是日常生活中的穿着选择。男子的便装色彩较为单一,图案样式简洁,追求清新朴素的感觉;相比之下,女子盛装则以其鲜艳的色彩和复杂的装饰著称,反映出苗族服饰深厚的文化内涵。

苗族的传统服装被称为苗族服饰,是我国众多民族服饰中非常独特且富有文化内涵的一种。苗族服饰不仅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他们传承历史、展示文化的重要载体。苗族服饰以其精湛的手工技艺、丰富的图案设计和深刻的象征意义而著称。从款式上看,苗族服饰多种多样,因地扒困区、支系不同而有所差异

苗族姑娘的传统服饰中,裙子有着独特的名称和风格。她们所穿的百褶裙,长度通常在5至7寸之间,这种设计使得裙子即使在活动中也能保持轻盈飘逸,因而有时被戏称为“超短裙”。在日常着装中,苗族姑娘会穿着两条这样的裙子。而在节日或庆典上,她们会穿上更多的裙子,作为装饰和庆祝的象征,通常会穿三四

尽管苗族服饰因不同的支系、地域、年龄、婚姻等因素而有所差异,但无论在哪个地区,苗族女性都喜欢穿着百褶裙。这种裙装图案斑斓多姿,色彩缤纷绚丽,常常通过刺绣、织锦、蜡染、挑花等工艺进行装饰。百褶裙不仅是苗族女性的日常装扮,也是节日庆典时的重要服饰。苗族先民“三苗”时代就有着“好五色衣”的传统

苗族服饰,苗语叫“呕欠”,主要由童装、便装、盛装组成。“盛装”苗语叫“呕欠嘎给希”,即“升底衣服”,“ 呕欠涛”苗语称谓即“银衣”,下穿百褶裙,前后有围腰。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苗族服饰图案承载了

苗族的传统服饰被称作“呕欠”,其种类包括童装、便装和盛装。盛装在苗语中被称为“呕欠嘎斗晌给希”,意为“升底衣服”,而“呕欠涛”则是苗语中对“银衣”的称呼。穿着这些服饰的苗族姑娘通常会搭配百褶裙,并系上前后围腰。苗族服饰以其鲜艳的色彩、复杂的装饰和深奥的文化内涵而闻名,被认为是

苗族姑娘们穿的传统服饰叫什么? 凯里市舟溪等地的苗族女装则更显华丽,上装内着翻领对襟中长衣,外罩大领交叉式上衣,配有银链吊绣花围腰。下装是过膝百褶裙,外套挑花长袜。丹寨县扬武等地的女装上衣多为右衽对襟,中老年与青年服饰相似,材质多样,头饰有蜡染方帕或绣花头巾。凯里市炉山和黄平等地的女装上衣是无扣大领交叉式,以布

苗族红色长裙是湘西苗族女性传统服饰的一部分。苗族服饰分为盛装和便装两种,其中盛装通常在节日、礼宾场合以及婚嫁时穿着,而便装则是日常生活中的穿着选择。男子的便装色彩较为单一,图案样式简洁,追求清新朴素的感觉;相比之下,女子盛装则以其鲜艳的色彩和复杂的装饰著称,反映出苗族服饰深厚的文化内涵。

苗族的传统服装被称为苗族服饰,是我国众多民族服饰中非常独特且富有文化内涵的一种。苗族服饰不仅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他们传承历史、展示文化的重要载体。苗族服饰以其精湛的手工技艺、丰富的图案设计和深刻的象征意义而著称。从款式上看,苗族服饰多种多样,因地扒困区、支系不同而有所差异

苗族姑娘的传统服饰中,裙子有着独特的名称和风格。她们所穿的百褶裙,长度通常在5至7寸之间,这种设计使得裙子即使在活动中也能保持轻盈飘逸,因而有时被戏称为“超短裙”。在日常着装中,苗族姑娘会穿着两条这样的裙子。而在节日或庆典上,她们会穿上更多的裙子,作为装饰和庆祝的象征,通常会穿三四

尽管苗族服饰因不同的支系、地域、年龄、婚姻等因素而有所差异,但无论在哪个地区,苗族女性都喜欢穿着百褶裙。这种裙装图案斑斓多姿,色彩缤纷绚丽,常常通过刺绣、织锦、蜡染、挑花等工艺进行装饰。百褶裙不仅是苗族女性的日常装扮,也是节日庆典时的重要服饰。苗族先民“三苗”时代就有着“好五色衣”的传统

苗族服饰,苗语叫“呕欠”,主要由童装、便装、盛装组成。“盛装”苗语叫“呕欠嘎给希”,即“升底衣服”,“ 呕欠涛”苗语称谓即“银衣”,下穿百褶裙,前后有围腰。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苗族服饰图案承载了

苗族的传统服饰被称作“呕欠”,其种类包括童装、便装和盛装。盛装在苗语中被称为“呕欠嘎斗晌给希”,意为“升底衣服”,而“呕欠涛”则是苗语中对“银衣”的称呼。穿着这些服饰的苗族姑娘通常会搭配百褶裙,并系上前后围腰。苗族服饰以其鲜艳的色彩、复杂的装饰和深奥的文化内涵而闻名,被认为是

苗族姑娘们穿的传统服饰叫什么? 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英文写作:MIAO 和 HONGB. 其中青苗人精通药草,善于运用草药治病救人。 侗族(侗语作 Gaeml)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侗

苗族: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则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

苗族,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则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布衣族,布依族男子上穿对襟或大襟的短衣,下着长裤,也有穿长衫长裤,缠青色或花格头巾。色调以青蓝色或白色为主。妇女一般穿大襟短

1. 苗族服饰:过去主要使用麻织土布作为衣料,普遍采用独特的蜡染和刺绣工艺,其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展示了苗族的智慧和才华。2. 布依族服饰:色调以青蓝色或白色为主,整体风格淡雅朴素,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3. 侗族服饰:男性穿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肩膀周围镶边,脚蹬翘尖绣花鞋。侗族衣料多

1、含义不同 苗族服饰,苗语叫“呕欠”,主要由童装、便装、盛装组成,“盛装”苗语叫“呕欠嘎给希”,即“升底衣服”,“ 呕欠涛”苗语称谓即“银衣”,下穿百褶裙,前后有围腰。侗族女性的服饰千姿百态,或款式不同,或装饰部位不同,或图案和工艺不同,或色彩和发型、头帕不同,她们平时穿着

1. 苗族与侗族服饰的含义差异显著。苗族服饰,在苗语中称作“呕欠”,包含童装、便装和盛装等类别。特别地,“盛装”在苗语中称为“呕欠嘎给希”,意指“升底衣服”,而“呕欠涛”则是指“银衣”。女性通常下穿百褶裙,并搭配围腰。侗族服饰则展现多样化,侗族女性根据不同的款式、装饰部位、图案与

苗族和侗族的服装有什么区别? 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

苗族服饰,苗语叫“呕欠”,主要由童装、便装、盛装组成,“盛装”苗语叫“呕欠嘎给希”,即“升底衣服”,“ 呕欠涛”苗语称谓即“银衣”,下穿百褶裙,前后有围腰。

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既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历史文化的瑰宝。湘西方言苗区和黔东方言苗区喜好银饰,黔南某些地区喜好贝饰,而西部方言区苗族服饰则少银饰。

扩展资料苗族服饰-传统的苗族男装大襟短衣,襟向右开,颜色多为蓝、黑色。现在,男子的服饰已基本与汉族服饰一样。而苗族女子的服饰就显得精美了。

苗族妇女的腊染技艺水平很高,能染出有各种精美图案和花鸟的衣裙、手帕和巾帽,因而苗族妇女的头饰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苗族妇女的头巾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黑布尖顶帽,帽底下有垫头,垫头上绣有精美的花纹。制作别致,深蓝色的绣着花边的尖顶头巾套在外边,帽后垂下一根红带长及腿部。另一种是小花帽,这种花帽在平常农闲、休息时,她们都爱戴,是平顶式的,做工精美,绣有花纹。

苗族妇女很少戴耳环,盛装时才戴,手饰和脚饰也很少,没有戴颈圈的习惯。苗族衣服以深蓝及黑色为主,配以红色的腰带,下装是一条过膝的短裙,两侧有叠缝,叠裙上有美丽的图案,均是腊染而咸。

小腿上,是一条长2米的棉打腿布,另有两条1米的红色彩带。打腿时,先用绑腿布缠绕于小腿上,然后用彩带结成菱形将绑腿布绑紧,彩带头的红色彩丝团垂飘于小腿之上,远看似一团火球,与上装搭配十分和谐。

服饰价值

1、艺术价值。

苗族服饰经过种麻、收麻、绩麻、纺线、漂白、织布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到刺绣、蜡染、裁缝,最后成为一套精美的服装,无不反映了苗族妇女的勤劳和耐性。

苗族女性抽象的刺绣、蜡染图案中反映和表现了她们的内心情感世界,同时表达了苗族女性对大自然的认识和了解及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一个苗族姑娘将自己亲手绣的花带赠与情人时,则不用更多华丽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情人如何的忠贞,只要通过绣花飘带就将姑娘所要表达的一切都包含在其中,真正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感境界。

苗族是一个感情极为丰富的民族,其精美的刺绣、蜡染工艺更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2、观赏价值。

苗族的刺绣和蜡染图案,特别讲究“规整性”和“对称性”,就是挑花刺绣的针点和蜡染时的染距都有一定的规格,一定的变化规律,或等距,或对称,或重复循环。图案结构严谨,给人以整齐、紧凑感。

尤其是挑花刺绣图案,很容易在其中找到圆心,坐标轴不论沿横向还是纵向折叠,都是对称的。许多图案,不仅整个大的组合图案对称,而且大图案与小图案之间也是对称的。同时很讲究图案的色彩搭配,强调色彩与图案的完整和统一,似乎事先经过精确计算过。

当你欣赏苗族刺绣蜡染图案时,是否可以将数学公式、几何原理套入进行计算,其图案结构间的等距、对称关系是分毫不差的。

3、收藏价值。

苗族服饰,是中国所有的民族服饰里最多姿多彩,样式最多,跨越的时代最久,绣花和银饰最华丽的民族服饰,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大奇葩。随着苗族传统工艺的衰落,精美的手工制作的苗族服饰越来越少,随着老一代苗族会这种传统工艺的人的离去,传统的苗族服饰渐渐变得越来越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苗族服饰

1、服饰

花垣苗族男子的服饰为头缠布帕,雅酉一带为花帕,其余地区为青帕,帕长1—3米长,戴多层“人字形”。身穿对襟衣,袖长而小,裤筒短而大,包青色裹脚。衣料多为自织“家机衣”颜煞费苦心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到,花格衣最具有特色。苗族妇女衣较为复杂,头帕颜色与男子相似,但包法一同,多为拆叠式,由前额向后脑延伸,下小上大,成扁圆形,似古代官妇发髻。雅酉一带妇女喜包花帕,包法又有区别,层层相叠,如峨冠秋菊。妇女衣服一律满襟,腰大而长,袖大而短,无衣领。裤短而大,腰系围裙,胸前、袖口、围裙、裤脚习惯滚边,绣花或排纱,并加栏杆于其间,五光十色,焯烁眩目。

2、饮食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3、禁忌

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鸡头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胆、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当你离开苗族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地说声“哇周”,意为“谢谢”,感谢苗家对你的盛情款待。 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4、婚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5、建筑

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房屋多系木结构,以瓦、杉皮或茅草等盖顶,黔中或黔西地区有用薄石板盖顶。山区多为吊脚楼;海南岛和云南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带则为石屋。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住房多以树栅为墙,削树皮为壁,编时为瓦,或以士善墙,竹片或木片做瓦,内分卧室、厨房和畜厩,摆设简单。部分苗族居住在坝区,住房亦有水土结构的瓦房,内分三室,左右室各设一侧门,中室设大门,亦即正门。在部分苗族中,正门一般不得随便出入,凡家中遇有婚丧嫁娶或祭把等活动,方能由正门出入。


Top